- 瑜伽行学派 → 瑜伽行學派
- 奉行《瑜伽師地論》等教說為宗派的, 稱為瑜伽行學派, 又作瑜伽宗, 這是與印度中觀學派對立的大乘教派。 公元五世紀之間, 傳說在兜率天宮的瀰勒菩薩, 於中印度阿瑜陀國阿瑜遮那講堂, 為無著論師說《瑜伽師地論》、 《分別瑜伽論》、 《大乘庄嚴經論》、 《辨中邊論》、 《金剛般若論》。 無著秉承瀰勒之說, 并著《攝大乘論》, 《顯揚聖教論》等論著以弘揚之。 繼而世親論師轉小入大, 撰《十地經論》、 《唯識三十論頌》等以光大其說。 世親之弟子陳那亦作《觀所緣緣論》、 《入瑜伽論》等以宣揚瑜伽思想, 復著《因明正理門論》而定因明之論式。 同時復有親勝、 火辨二大論師注釋世親之《唯識三十論頌》。 相繼而起者另有德慧、 安慧、 護法、 難陀、 清辨、 戒賢、 淨月、 勝友、 最勝子、 智月、 法藏、 智光、 無性、 親光等諸師, 相繼發揮三性中道之旨, 提倡觀行萬法唯識的妙理, 以悟入真如之性。 瑜伽行學派本與中觀學派世代對立, 彼此論難。 然八世紀初, 寂護及弟子蓮華戒融合中觀自立派與瑜伽派的思想, 成立瑜伽中觀自立派。 此派思想, 有關勝義諦者乃採用中觀自立派的論點, 有關世俗諦者則依據瑜伽唯識的立場。 八世紀後, 印度佛教傳入西藏, 西藏佛教改革者宗喀巴以甚深觀、 廣大行, 意圖綜合般若中觀與瑜伽唯識兩派。 八、 九世紀以後, 瑜伽派為中觀派綜合攝取, 獨立學派不復存在。 在我國, 以北涼曇無讖所譯的《菩薩地持經(即瑜伽師地論菩薩地)》、 劉宋求那跋摩之《菩薩善戒經》, 及北魏菩提留支、 勒那摩提等之《唯識二十論》、 《十地經論》等為瑜伽派經論的最早譯介。 其後, 我國的瑜伽派漸分為地論宗與攝論宗;前者繫以《十地經論》為主, 後者則以《攝大乘論》為主。 兩宗雖同立‘八識緣起’之說, 然地論宗以阿賴耶識與如來藏心同視為真識, 攝論宗則視阿賴耶識為妄識, 故別立第九阿摩羅識, 此為兩宗論點最大的歧異。 直至唐代, 玄奘自印度游學回國, 譯出《瑜伽師地論》、 《顯揚聖教論》、 《辨中邊論》等論, 又糅譯十大論師的《唯識三十頌釋論》為《成唯識論》等書, 乃展開該學派的教說, 其弟子窺基復加以宏揚, 而有大乘唯識宗的創立。 參閱‘法相宗’、 ‘唯識宗’條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